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犁头尖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犁头尖
【拼音名称】 Litoujian  
【英文名称】 Blume Typhonium Tuber  
【拉丁名】 Rhizoma Typhonii Blumei  
【科属分类】 天南星科
【功效分类】 解毒杀虫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芋头草,小野芋,犁头草,大叶半夏,犁头七,犁头半夏,三步镖。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Typhonium divaricatum (L.) Decne.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椭圆形,褐色。具环节,节间有黄色根迹,颈部生黄白色纤维状须根。散生疣凸状芽眼,幼株叶12,叶片深心形,卵状心形至戟形,长35cm,宽24cm,多年生植株叶48枚,叶柄基部鞘状,淡绿色,上部圆柱形,绿色,长约13cm,宽约8cm;叶片戟状三角形,绿色;中肋2面稍隆起,侧脉35对,最下1对基出。花序柄单1,从叶腋抽出,淡绿色,圆柱形,直立;佛焰苞管部绿色,卵形,檐部绿紫色,卷成长角状,盛花时展开,后仰,卵状长披针形,中部以上骤狭成带状下垂,先端旋曲,内面深紫色,外面绿紫色;肉穗花序无柄;雌花序圆锥形;中性花序下部长具花,淡绿色;雄花序橙黄色;附属器具强烈的粪臭,鼠尾状,近直立,下部1/3具疣皱,向上平滑;雌花子房卵形,黄色,柱头盘状具乳突,红色;雄花雄蕊2,无柄,药室2,长圆状倒卵形;中性花线形,两头黄色,腰部红色。浆果卵圆形。种子球形。  
【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块茎长圆锥形,直径为0.3lcm,表面褐色,栓皮薄,不易剥落,稍有皱纹。芽痕多偏向一侧,须根痕遍布全体,井有多数外凸的珠芽痕。  
【生态学】

喜生于地边、田头、草坡、石隙等空旷的湿地上。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理:小鼠腹腔注射犁头尖全草的氯仿提取物1g/kg,出现肌肉张力增加,活动减少,呼吸困难及神经系统症状。人误服后会引起口腔粘膜起泡,舌、喉麻辣,头晕、呕吐等[1]。西南犁头尖干燥块茎200目细粉对兔眼有刺激作用,在12天即可恢复[2]  
【临床试验】  
【药性】 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脾经。  
【功效与主治】  解毒消肿,散瘀止血。主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瘰疬,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疥癣,毒蛇咬伤,蜂蛰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涂;或研末撤。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一般外用,不作内服。孕妇禁服。误食会出现舌、喉麻辣,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  
【传统用法】

1.痈疖肿毒:犁头尖块茎适量研末,加雄黄少许,研末,加醋捣成糊状,外敷。(《全国中草药汇编》) 犁头尖鲜块茎与生酒糟捣烂,炒热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2.淋巴结结核:犁头尖鲜全草适量。配醋、糯米饭各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日换2次。

3.面颈生癣:土半夏适量。用醋磨,涂患处。

4.外伤出血:土半夏适量。捣烂,敷伤处。(34方出自《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5.跌打损伤:鲜犁头尖全草适量。加黄酒少许,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6.蛇咬伤:鲜犁头尖6g,大箭(鲜品)60g。捣烂,敷伤口周围。(《四川中药志》1982) 犁头尖、七叶一枝花、天南星各适量。浸乙醇1星期后,用时外涂患处。(《福建药物志))

7.血管瘤:鲜犁头尖块茎用米酒(或烧酒)磨汁,外涂,每日3 4次。(23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毒理学】

小鼠腹腔注射犁头尖全草的氯仿提取物1g/kg,出现肌肉张力增加,活动减少,呼吸困难及神经系统症状。人误服后会引起口腔粘膜起泡,舌、喉麻辣,头晕、呕吐等[1]

犁头尖干燥块茎200目细粉对兔眼有刺激作用,在12天即可恢复[2]

 
【制剂】  
【参考文献】

药理作用:

[1]杨仓良.毒药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70.

[2]秦彩玲,胡世林,刘君英,.有毒中药天南星的安全性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中草药,1994,10:529.

毒理学:

[1]杨仓良.毒药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70.

[2]秦彩玲,胡世林,刘君英,.有毒中药天南星的安全性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中草药,1994,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