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栀子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栀子
【拼音名称】 Zhizi  
【英文名称】 Cape Jasmine Fruit  
【拉丁名】 Gardeniae Fructus  
【科属分类】 茜草科
【功效分类】 清热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支子,山栀子。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果实。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灌木。小枝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稀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cm,宽27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花大,极芳香;萼筒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筒,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  
【分布】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采集加工】 采下果实后,晒至足干或及时烘干,但此法很难保持内部的颜色。另法可将果实放入沸水中烫一下,或放入蒸笼内约蒸半小时,取出沥净水后暴晒数天。再放置通风阴凉处晾12日,使内部水分完全散失,再晒至足干即为成品。  
【药材性状】 果实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43.5cm,直径0.81.8cm。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68条,每二翅棱间有纵脉1条,先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先端有68条长形裂片。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有光泽,具隆起的假隔膜23条。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或扁矩圆形,聚成球状团块,棕红色。气微,味微酸苦。  
【生态学】 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是典型的酸性花卉。同时也是岳阳市市花。  
【化学成分】

    果实含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酮苷(gardoside),栀子苷(gardenoside),山栀苷(shanzhiside),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 acid),京尼平苷(geniposide),京尼平素龙胆双糖苷(genipin-1-gentiobioside)10-乙酰基京尼平苷(10-acetylgeniposide)6′′-对香豆酰基京尼平素龙胆双糖苷( 6′′-p-coumaroyl genipin gentiobioside),西红花苷-1(crocin-1),鸡屎藤次苷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deacetyl asperulosidic acid),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methyl deacetyl asperulosidate)[1]

还含酸类成分: 3,4--O-咖啡酰其奎宁酸(3,4-di-O-caffeoyl quinic acid)3-O-咖啡酰基-4-O-芥子酰基奎宁酸(3-O-caffeoyl-4-O-sinapoyl quinic acid)3,5--O-咖啡酰基-4-O-(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奎宁酸[3,5-di-O-caffeoyl-4-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 quinic acid]3,4-二咖啡酰基-5-(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奎宁酸[34-dicaffeovl-5-(3-hydroxy-3-methyl glutaroyl)quinic acid],反式- 2′(4′′-对羟基桂皮酰基) -玉叶金花苷酸[E-2′(4′′-hydroxycinnamoyl)mussaenosid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西红花素(crocin),西红花酸(crocetin),西红花素葡萄糖苷(crocin glucoside),西红花酸单乙酯(crocetin diethyl ester ),熊果酸(ursolic acid)[1]

此外,还含有芸香苷(rutin),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及D-甘露醇(D-mannit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胆碱(choline),二十九烷(nonacosane),叶黄素(xanthophyll)[1]

果皮及种子中也含栀子苷(gardenoside),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 acid),京尼平苷(geniposide),京尼平素龙胆双糖苷(genipin-1-gentiobioside)[1]

根茎含D-甘露醇(D-mannit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1,2]

 
【药理作用】

1.抗脑缺血:大鼠腹腔注射栀子苷,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等产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其主要作用途径[1]。栀子苷还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2]

2.止血:栀子炭水煎煮液每天灌胃1次,连续7天,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栀子炭(3g/kg)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可以明显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3]

3.抗炎镇痛:栀子75%甲醇提取物可显著抑制醋酸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3.01.0 g浸膏/kg的抑制率分别为44.7%25.6%;显著抑制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肿胀作用,第6小时抑制率分别为33.6%25.4%;显著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4.1%33.0%;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6.8%18.9%[4]。栀子在体内可以下调致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5]。栀子苷0.040.080.16 g/kg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及0.030.060.12g/kg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

4.抗病毒:栀子体外抑制柯萨奇B3病毒吸附和增殖作用的TI238.09[7]

5.保护心肌作用:栀子水提物5g/kg连续灌胃7 天,可减轻病毒滴定、心肌病变面积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均较模型组减轻,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治疗作用[8]

6.对平滑肌的影响:栀子显著升高兔胃底和胃体纵行肌条张力,增加其收缩频率,减小胃体收缩波平均振幅,并有剂量依赖关系,该作用部分经由M受体介导[9]

7.抗肿瘤:土豆碟法测定栀子多糖对根癌农杆菌C58诱导植物根瘤的最高抑制率为68.4%(1.258mg/ml栀子多糖)MTT法测定栀子多糖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的无毒剂量约为0.4μg/ml,低毒剂量约为14.33μg/ml,半致死剂量约为62.61μg/ml100μg/ml栀子多糖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抑制率为63.2%;实体瘤称重法测定栀子多糖对小鼠腹水肝癌Hca-f实体瘤的抑制情况表明,栀子多糖口服给药效果优于注射给药的效果,每天500μg/kg的栀子多糖口服对小鼠肝癌实体瘤的抑制率达49%[10]

8.降糖:小鼠灌胃栀子苷100mg/kg 连续7天,能显著促进前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栀子苷可剂量依赖性降低小鼠餐后血糖及四氧嘧啶所致的小鼠高血糖的作用,其体内外的降糖功效,可能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的激活有关[11]

9.保肝利胆:小鼠灌胃桅子生品醇提液7.5g/kg ,连续5天,能明显对抗CCl4导致的小鼠急性肝中毒[12]。栀子苷0.20.40.81.6 g/kg灌胃,能明显促进正常大鼠和由异硫氰酸-1-萘脂所致的肝损伤大鼠6小时内胆汁排泌量[13]

10.对胰腺细胞亚细胞器的保护作用:栀子可增强胰腺炎时胰腺腺细胞的P450含量[14]。栀子水煎液对正常大鼠的内脏器官血流的指数影响依次为肝>小肠>>胃。栀子具有增加内脏血流量的作用,对大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脏器血流有显著性的影响,使它们保持正常血流水平。栀子能显著地增加正常肝血流量[15]

11.增强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栀子果实水提取物(GFE)体外能增强内皮细胞的增殖。GFE 50μg/ml能有效地增进牛动脉内膜细胞的[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14C]亮氨酸的渗入,显著增加细胞中DNA和蛋白质的合成,GFE中仅低分子量成分能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内膜得以修复[16]GFE体外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17]

 

 
【临床试验】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栀子泡饮(取生桅子,视病程或年龄每次用量为6g12g,捣碎后用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更换药物一次)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58例。结果:显效35例(60.3%);有效17例(29.3%);效差4例(6.9%);无效2例(3.4%);总有效率为89.7%。与对照组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36例比较,两组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

2.小儿夏季热:用生栀子10g捣烂加鸡蛋清1个,面粉30g和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每日更换1次,1周为1个疗程。除少数复发者需2个疗程外,一般只需1个疗程即可。结果:310小时体温恢复正常者8例,在1124小时体温恢复正常者20例,24小时以上配合物理降温恢复体温正常者1例,其他临床表现如惊跳嗜睡,惊厥昏迷等均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好转与消失。其中有3名患儿热退后又复发,经第2个疗程疗后痊愈[2]

3.软组织损伤:栀子粉(碾成粉末,根据损伤部位范围大小决定用料多少。一般10cm×8 cm病损范围内用夹生饭50g,栀子粉1015g,加红糖少许,调制成厚糊状)治疗软组织损伤90例,配制好的药膏棉垫覆盖于损伤部位,外缠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结果: 1个疗程后,其有效率达94%,愈率达88%[3]

4.四肢关节扭伤:栀子粉(生栀子磨成粉状,栀子粉厚0.2cm,加入适量的面粉,用白酒调成糊状,平摊于塑料布上,包扎患处,外用绷带固定,每日拆换一次)治疗四肢关节扭伤58例,3天更换栀子粉1次。结果:优32例,占55.2%;良13例,占22.4%;有效13例,占22.4%;无效0[4]

5.产后外阴水肿:栀子酒(栀子100g磨碎,用食用白酒约300ml浸泡,装入500ml无菌瓶中,浸泡1天后即可使用。外敷前用15000高锰酸钾清洗会阴,将栀子酒浸润小块无菌纱布后,用酒浸纱布(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外阴水肿处)治疗产后外阴水肿38例,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疗程25天。结果:痊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与药用50%MgSO4溶液100ml,加用波谱照射湿敷患部的34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5]

6.癃闭:栀子末、蒜、面盐少许同放在捣药罐中,捣碎成粘糊状,平摊在纱布上,患者平卧将药敷在脐中(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治疗癃闭150例,结果:一般患者用药13次即可明显好转,有效率92%[6]

 
【药性】

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与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吐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清热泻火多生用。止血多炒焦用。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胃寒作痛者慎服。  
【传统用法】

1.外伤血肿:栀子、血当归、水三七。捣烂,加适量白酒,炒热后敷患处。(《苗族药物集》)

2.鼻出血:栀子、干地黄、甘草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以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千金要方》) 山栀子烧灰吹之。山栀子、乱头发(烧灰)。共为末,吹入鼻中。(《片玉心书》吹鼻散)

3.肺热咳血:黑山栀三钱,青黛粉一钱(),瓜篓仁四钱,海浮石三钱,诃子八分。水煎服。(《丹溪心法》咳血方) 

4.气实心痛:山栀子(炒焦)六钱,香附一钱,吴茱萸一钱。上为末,蒸饼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黄酒洗净,同生姜煎汤,送下二十丸。(《丹溪心法》)

5.胸痹切痛:栀子二两,附子()一两。上每服三钱,水一大盏,薤白三寸,同煎至五分,温服。(《苏沈良方》)

6.肝热目赤肿痛:山栀七枚,钻透入塘火煨熟,水煎去滓。入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栀子仁、荆芥、大黄、廿草等分。上锉。每服二钱,水煎食后服。(《直指方》泻肝散)

7.伤寒急黄:栀子仁、柴胡(去苗)、朴硝(别研)、茵陈蒿各半两。上除朴硝外,各细锉。用水三大盏,煎二大盏,去渣,下朴硝,搅令匀,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取利为度。(《普济方》)

8.胃脘火痛:大山栀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9.热毒下血:栀子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梅师集验方》)

10.血淋涩痛:土山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卜。(《经良方》)

11.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头大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12.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毒理学】  
【制剂】

1.芎菊上清丸:由菊花、川芎、连翘、薄荷、蔓荆子(炒)、黄芩、栀子、黄连、羌活、藁本、防风、白芷、芥穗、桔梗、甘草组成。

2.牛黄至宝丸:由人工牛黄、大黄、芒硝、冰片、石膏、栀子、连翘、青蒿、木香、广藿香、陈皮、雄黄组成。

3.当归龙荟丸:由龙胆(酒炒)、大黄(酒炒)、芦荟、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黄柏(盐炒)、栀子、青黛、当归(酒炒)、木香、麝香组成。

4.尿毒灵灌肠液:由大黄、土茯苓、连翘、栀子、白茅根、桂枝、金银花、地榆、青黛、黄柏、龙骨(锻)、牡蛎(锻)、槐米、钩藤、蒺藜、丹参、红花、生晒参、麦冬、枸杞组成。

5.加味逍遥口服液:由柴胡、栀子(姜炙)、牡丹皮、薄荷、白芍、当归、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组成。

6.加味逍遥丸:由柴胡、栀子(姜炙)、牡丹皮、薄荷、白芍、当归、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组成。

7.导赤丸:由黄连、栀子(姜炒)、黄芩、连翘、木通、大黄、玄参、赤芍、滑石、天花粉组成。

8.牛黄上清丸:由人工牛黄、菊花、连翘、荆芥穗、白芷、薄荷、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石膏、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冰片、桔梗、甘草组成。

9.麝香牛黄丸:由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煮)、黄柏、栀子、石膏、大黄、牛黄、麝香、冰片、薄荷脑、朱砂、雄黄、麦冬、当归、赤芍、防风、钩藤、桔梗、甘草组成。

10.牛黄消炎灵胶囊: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黄芩、朱砂、雄黄、珍珠母、栀子、石膏、冰片、郁金、盐酸小檗碱组成。

11.清开灵胶囊(软胶囊、颗粒、滴丸、片、泡腾片):由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珍珠母组成。

12.防风通圣丸:由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栀子、石膏、黄芩、连翘、桔梗、当归、白芍、川芎、白芷(炒)、甘草组成。

13.上清丸:由菊花、黄芩(酒炒)、薄荷、连翘、黄柏(酒炒)、栀子、大黄(酒炒)、荆芥、防风、白芷、川芎、桔梗组成。

14.安宫降压丸: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天麻、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珍珠母、黄芪、党参、麦冬、白芍、五味子(炙)、川芎组成。

15.醒脑降压丸:由黄芩、黄连、栀子、郁金、玄精石、冰片、朱砂、珍珠母、辛夷、零陵香、雄黄组成。

16.肾炎灵胶囊:由猪苓、茯苓、车前子(盐炒)、赤芍、栀子、大蓟、小蓟、地榆、马齿苋、茜草、当归、川芎、墨旱莲、女贞子、狗脊(烫)、地黄、山药组成。

17.复肾宁片:由车前子、萹蓄、栀子、黄柏(盐)、知母(盐)、大黄(制)、益母草、附子(炙)、甘草组成。

18.黄疸肝炎片:由茵陈、竹叶柴胡、栀子(炒)、青叶胆、延胡索(醋炙)、郁金(醋炙)、香附(醋炙)、枳壳(麸炒)、槟榔、青皮、佛手、白芍(酒炙)、甘草组成。

19.鸡骨草胶囊草:由鸡骨草、牛至、茵陈、人工牛黄、猪胆汁、栀子、白芍、枸杞子、三七、大枣组成。

20.清肝利胆胶囊(口服液):由茵陈、金银花、栀子、厚朴、防己组成。

21.茵山莲颗粒:由半枝莲、茵陈、栀子、板蓝根、五味子、甘草组成。

22.茵胆平肝胶囊:由茵陈、龙胆、黄芩、猪胆膏、栀子、白芍(炒)、当归、甘草组成。

23.乌军治胆片:由牛至、大黄、栀子、枳实、槟榔、佛手、姜黄、威灵仙、乌梅、甘草组成。

24.八正合剂:由川木通、车前子(炒)、萹蓄、瞿麦、滑石、大黄、栀子、灯芯草、甘草组成。

25.分清五淋丸:由木通、车前子(盐炒)、萹蓄、瞿麦、栀子、黄芩、黄柏、大黄、茯苓、泽泻、滑石、猪苓、知母、甘草组成。

26.清淋颗粒:由瞿麦、木通、萹蓄、车前子(盐炒)、滑石、大黄、栀子、炙甘草组成。

27.五淋丸:由海金沙、石韦(去毛)、木通、琥珀、茯苓皮、栀子(姜炙)、黄连、川芎、当归、白芍、地黄、甘草组成。

28.前列安栓:由虎杖、大黄、黄柏、栀子、泽兰、毛冬青、吴茱萸、荔枝核、威灵仙、石菖蒲组成。

29.止红肠澼丸:由地黄(炭)、地榆(炭)、槐花、侧柏叶(炭)、黄芩、栀子、黄连、荆芥穗、阿胶、白芍、当归、乌梅、升麻组成。

30.国公酒:由羌活、独活、防风、五加皮、苍术(炒)、川芎、白芷、广藿香、天南星(矾炙)、木瓜、白术(麸炒)、槟榔、厚朴、枳壳(麸炒)、陈皮、青皮(醋炒)、乌药、佛手、红花、牡丹皮、紫草、红曲、当归、白芍、补骨脂(盐炙)、枸杞子、牛膝、麦冬、玉竹、栀子组成。

31.羚羊清肺颗粒(丸):由羚羊角粉、黄芩、桑白皮(蜜炙)、熟大黄、栀子、牡丹皮、板蓝根、金银花、苦杏仁(炒)、桔梗、陈皮、浙贝母、金果榄、薄荷、枇杷叶(蜜炙)、前胡、地黄、玄参、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甘草组成。

32.二母宁嗽丸:由知母、川贝母、石膏、栀子、黄芩、瓜蒌子、桑白皮(蜜炙)、茯苓、陈皮、枳实、五味子(蒸)、甘草组成。

33.越鞠丸:由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组成。

34.越鞠保和丸:由香附(醋制)、木香、槟榔、六神曲(麸炒)、苍术、川芎、栀子(姜制)组成。

35.荷叶丸:由荷叶、藕节、大蓟(炭)、小蓟(炭)、白茅根(炭)、棕榈(炭)、栀子(焦)、知母、黄芩(炭)、地黄(炭)、玄参、当归、白芍、香墨组成。

36. 牛黄清热胶囊(散):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寒水石、黄连、黄芩、栀子、郁金、琥珀粉、玳瑁粉、朱砂、冰片组成。

37. 万氏牛黄清心丸:由牛黄、黄连、黄芩、栀子、朱砂、郁金组成。

38. 紫雪:由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麝香、石膏、寒水石、滑石、玄参、升麻、朱砂、磁石、木香、沉香、丁香、芒硝(制)、硝石(精制)、甘草组成。

39. 牛黄清宫丸:由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大黄、朱砂、地黄、麦冬、玄参、天花粉、雄黄、冰片、莲子心、郁金、甘草组成。

40. 牛黄清醒丸: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栀子、麝香、冰片、朱砂、雄黄、黄连、黄芩、郁金、珍珠、玳瑁组成。

41. 清开灵注射液:由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粉)、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珍珠母(粉)组成。

42. 醒脑静注射液:由麝香、郁金、栀子、冰片组成。

43.解郁安神颗粒:由柴胡、郁金、龙齿、酸枣仁(炒)、远志(制)、百合、白术(炒)、茯苓、栀子(炒)、石菖蒲、胆南星、半夏(制)、当归、炙甘草、大枣、浮小麦组成。

44.连翘败毒丸: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组成。

45.清血内消丸:由金银花、大黄、玄明粉、栀子(姜制)、黄芩、黄柏、连翘、蒲公英、赤芍、乳香(醋制)、没药(醋炙)、木通、瞿麦、雄黄、拳神、玄参、桔梗、薄荷、甘草组成。

46.拔毒膏:由金银花、连翘、大黄、栀子、黄芩、黄柏、木鳖子、蜈蚣、穿山甲、当归、川芎、赤芍、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红粉、樟脑、苍术、白芷、白蔹、玄参、地黄、桔梗、蓖麻子组成。

47.京万红: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地榆、槐米、半边莲、金银花、紫草、苦参、胡黄连、白蔹、地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血竭、赤芍、木鳖子、土鳖虫、穿山甲、乳香、没药 、木瓜、罂粟壳、五倍子、乌梅、棕榈、血余炭、白芷、苍术、冰片组成。

48.清热暗疮片:由金银花、穿心莲、蒲公英、栀子、山豆根、大黄、牛黄、珍珠粉层、甘草组成。

49.安坤颗粒:由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墨旱莲、女贞子、白术 、茯苓、益母草组成。

50. 洁尔阴泡腾片:由黄芩、苦参、金银花、栀子、土荆皮、黄柏、茵陈、地肤子、蛇床子、薄荷、艾叶、独活 、苍术、石菖蒲组成。

51.妇科分清丸:由黄连、栀子、木通、滑石、石韦、海金沙 、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甘草组成

52.小儿风清口服液: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荆芥穗、薄荷、僵蚕、防风、柴胡、黄芩、栀子、石膏、牛蒡子、桔梗、苦杏仁(炒)、淡竹叶、芦根、六神曲(炒)、枳壳、赤芍、甘草组成。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421(5764).

[2]毕志明,周小琴,李萍,.栀子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28(6):67.

药理作用:

[1]郑加嘉,周泉漫,曾繁涛.黄芩苷、栀子苷对缺血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3):320-322.

[2]张小燕,张占军,王忠,.栀子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42-44.

[3]盛萍,白杰,张冰.栀子炒炭止血活性部位的药效学筛选研究.中药材,2008,31(1):23-25.

[4]朱江,蔡德海,芮菁. 栀子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中草药,2000,31(3): 40-42.

[5]朱江,谢文利,晋玉章,.栀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TNF-α的影响.中成药,2005,27(7): 801-803.

[6]程合理,赵新民.栀子苷的抗炎作用实验研究.安徽医药,2004,8(3): 167-168.

[7]马伏英,智光,樊毫军.栀子等中药抑制柯萨奇B3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1):33-35.

[8]马伏英,智光,张建红,.栀子等中药治疗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实验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5):300-302.

[9]杨淑娟,汤治元,焦效兰,.栀子对兔胃平滑肌体外运动的影响.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23(4):471-472+477+486.

[10]石若夫,李大力,田春宇.栀子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4):67-70.

[11]颜静恩,李晚忱,吕秋军,.栀子苷的降糖作用和对PPARγ受体的激活.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5(4):415-418.

[12]张学兰,孙秀梅,刘玉荣.栀子不同炮制品护肝作用比较研究.中成药,1996,18(2): 18-19.

[13]孙旭群,赵新民,杨旭.栀子苷利胆作用实验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5): 33-36.

[14]贾玉杰,姜妙娜,高静涛, .栀子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细胞亚细胞器的保护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6):355-357.

[15]贾玉杰,姜妙娜,裴德恺,.栀子对大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内脏血流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31-433+448.

[16]Toshi Kaji,甘蒂.栀子果实提取物对培养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1(9):461.

[17]Hayashi T,李宗友.栀子中促进培养的内皮细胞增殖的刺激剂.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4):51.

临床试验:

[1]宋新民,孟崇莲.栀子泡饮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北京军区医药,1995,7(5):391.

[2]王顺农.生栀子捣烂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夏季热39例疗效观察.中国乡村医生杂志, 1997(6):17.

[3]袁晓妮,柳琴,杜永秀,.红糖调制栀子粉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护理学报, 2007,14(2):39.

[4]邹清远,张贯峰.栀子外敷治疗四肢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中原医刊,2003,30(24):29.

[5]许国姣,项红英.栀子酒外敷治疗产后外阴水肿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4,24(9):25.

[6]周淑丽,张鸿燕.栀子外敷神阙穴护理癃闭的临床研究.光明中医,2007,22(6):82.

毒理学:

[1]王波,杨洪军,高双荣.栀子对大鼠肝肾毒性的病理学观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1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