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葱白 | |
【拼音名称】 | Cong bai | |
【英文名称】 | Fistular Onion Stalk | |
【拉丁名】 | Bulbus Allii Fistulosi | |
【科属分类】 | 百合科 | |
【功效分类】 | 解表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葱茎白、葱白头、大葱白、鲜葱白、绿葱白、大葱。 | |
【来源】 | 为百合科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近根部的鳞茎。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鳞茎聚生,长圆状卵形、狭卵形或卵状圆柱形,外皮红褐色、紫红色、黄红色至黄白色,膜质或薄革质,不破裂。叶为中空的圆筒状,向先端渐尖,深绿色,常略带白粉。花葶圆柱形,中空,中下部膨大,高30~50(~100)cm,1/8以下被叶鞘。叶数枚,圆柱形,中空,向顶端渐狭,约与花葶等长。总苞白色,2裂;伞形花序球形,多花,密集;花梗与花被等长或为其2~3倍长,无苞片;花被钟状,白色;花被片3,狭卵形,顶端渐尖,具反折的小尖头;花丝长为花被片的1.5~2倍,锥形,基部合生并与花被贴生。栽培条件下不抽薹开花,用鳞茎分株繁殖。但在野生条件下是能够开花结实的。 | |
【分布】 | 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随时可采。 | |
【采集加工】 | 四季均可采收,多鲜用。 | |
【药材性状】 | 鳞茎柱形,有时几部膨大,1至数枚簇生,具多数须根;鳞茎外皮白色或淡红褐色,薄膜质,全缘。鳞茎外由白色膜质叶鞘包围成柱状,接近叶处渐为淡绿色。叶数枚,深绿色,圆柱形,中空,向顶端渐狭。气清香,味辛辣。 | |
【生态学】 | 喜肥沃的砂质土壤、耐寒、不耐阴,也不喜强光。 | |
【化学成分】 | 含有粘液质(macilage),粗脂肪(crude fat),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粗纤维(crude fiber),无氮浸出物(N-free extract),戊聚糖(pentosan),多糖类(polysaccharides),其中粘液质主要成分是多糖,其次是纤维素(cellulose),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原果胶(protopectin),及水溶性果胶(pectin),还含糖(sugar),维生素A 、C、B1、B2、B3,胡萝卜素(carotene),草酸(oxalic acid),脂类(lipids),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泛醌-9及泛醌-10(ubiquinone-9,ubiquinone-10)。此外,还含挥发油,主要为大蒜辣素(allicin),二烯丙烯基硫醚(allyl sulfide)[1]。 | |
【药理作用】 |
1. 抗菌、抗原虫:抗菌机制与其作用与细菌酶系统有关;葱白中所含的硫化物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之一。葱白研磨之滤液(1:4)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1,2]。 2. 驱虫:葱白研磨的滤液(1:4)有驱除蛲虫的作用,并以幼儿为佳[1]。 |
|
【临床试验】 | 1.感冒:取葱白、生姜各半两,食盐1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后背、脚心、手心、窝、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部分病例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恢复。治疗107例,均在1~2日内见效。一般用1次,少数病例用2次。 2.蛔虫性急腹痛:鲜葱白1两捣烂取汁,用麻油1两调和,空腹1次服下(小儿酌减),每日2次。一般服1~7次后缓解,除个别外,多数未见有蛔虫驱出。或用青葱(连棍须)2~3两,捣烂取汁顿服,10min后,再服菜油或麻油1两。约半小时即可止痛,4~6h后,排出粘液粪便,有时夹有蛔虫。 3.蛲病:葱白每两加水100ml,大蒜每两加水200ml,分别用微火煮烂,纱布过滤,装瓶备用。在傍晚或临睡前,任选一种煎液灌肠。剂量:4~5岁10ml,7岁15ml。结果:葱白煎液治疗116例,阴转86例,阴转率为74.1%;大蒜煎液治疗38例,阴转29例,阴转率为76.3%。均以男孩的阴转率较高;在年龄方面,葱液的阴转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蒜液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4.乳腺炎:以葱白、半夏栓(塞入患乳对侧的鼻孔中,经20min左右除去,每日1~2次)结合姜汁水罐[生姜(或干姜)的浓煎液,盛入小玻璃瓶内,抽出空气,利用负压,在炎性肿块及其周围拔罐,以5~10个吸着在患乳上]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30例,有效率达96.9%。如乳腺局部炎性浸润明显,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全身有畏寒、发热症状者,宜同时内服清热解毒剂;如脓肿已形成,则必须切开排脓,本法无效。 5.小儿消化不良:取生葱1根,生姜5钱,同捣碎,加入茴香粉3钱,混匀后炒热(以皮肤能忍受为度),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每日1~2次,直到治愈为止。对吐泻严重的病例,须按常规禁食及补液。 |
|
【药性】 | 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 |
【功效与主治】 | 通气发汗,除寒解表。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外敷治寒湿红肿,痛风,疮疡。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 |
【使用注意】 | 本品忌与蜜、枣、地黄、常山同食。 | |
【传统用法】 |
1. 关节炎,扭伤:细香葱头四两,老姜一两,捣烂外敷(红肿加酒炒,夏天不炒)。 2. 无名肿毒:细香葱头三两,和蜂蜜共捣绒。外敷。 3. 感冒头痛流涕,咳嗽:细香葱头二两,僵蚕一两,泡酒备用。(1~3方出自《重庆草药》) |
|
【毒理学】 |
葱蜜酒剂同服可使机体产生腹泻、腹胀、心律不齐、心房收缩增强(P波逐渐升高)、心室舒张强度逐渐减弱(T波逐渐降低)等心功能不良反应,以及心内膜出血,心、肝、肾变性发炎等病变[1]。 |
|
【制剂】 | 1、附桂风湿膏:由生姜、鲜葱、生附子、生草乌、肉桂、吴茱萸、桂枝、北细辛、麻黄、干姜、羌活、独活、苍术、川芎、白芷、防风、生南星、生白附子、山柰、乳香、没药、当归、冰片、薄荷脑、肉桂油、木香、厚朴、丁香、陈皮、甘草、地黄、杜仲、川牛膝、千年健、骨碎补、地枫皮、锁阳、韭菜子、淫羊藿、水杨酸甲酯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26(总7119). 药理作用: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8.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316. [3]沈映君.中医杂志,1992,33(5):307. 临床试验: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17. [1]汪开毓,汪明月,王天益,等. 葱蜜酒剂对高血钙家兔病理损害的观察[J]. 中国兽医科技.1991 (07):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