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无花果 | |
【拼音名称】 | Wuhuaguo | |
【英文名称】 | Fig | |
【拉丁名】 | Fici Caricae Receptaculum | |
【科属分类】 | 桑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阿驵,阿驿,底珍,映日果,优昙钵,蜜果,文仙果,奶浆果 | |
【来源】 | 为桑科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花序托。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叶柄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红色;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24cm,宽8~22cm,3~5裂,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黄褐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内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4;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柱头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时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 |
|
【分布】 | 各地均有栽培。南方各地均产。 | |
【采集加工】 | 7~10月果实呈绿色时,分批采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实,鲜果用开水烫后,晒干或烘干。 | |
【药材性状】 | 干燥的花序托呈倒圆锥形或类球形,长约 |
|
【生态学】 |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涝。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种植为宜。 |
|
【化学成分】 | 无花果果实含有机酸类,其中有大量枸橼酸(citric acid),并有少量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丙二酸(propane diacid),奎宁酸(quin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含 B族维生素及无花果蛋白酶(ficin),黄曲霉毒素(aflatoxin)B1、B2、G1、G2,γ-胡萝卜素(γ-carotene),叶黄素(lutein),堇黄质(violaxanthin)等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还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丙氨酸(alanine)等氨基酸;并含寡肽如六肽( H-Ala-Val-Asp-ProIle-Arg-OH),五肽(H-Leu-Tyr-ProVal-Lys-OH),三肽(H-Leu-Val-Arg-OH),以及蛋白质、脂肪、糖类及钙(Ca)、铁(Fe)等微量元素[1]。 |
|
【药理作用】 |
1.抗肿瘤:无花果萃取物体外对U937细胞、95D细胞和AGS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率分别为70.125、127.957、116.000μg/ml;25 mg/kg时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eps的抑瘤率为49.3%。无花果多糖200、400mg/kg连续灌胃10天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血中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1]。无花果多糖的抗瘤作用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降低自由基水平有关[2]。无花果提取物体外对人肺癌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3]。无花果多糖,人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有关[4]。 2.提高免疫功能:无花果多糖200、400mg/kg连续灌胃10天,可提高荷瘤小鼠吞噬细胞的功能,增加抗体形成细胞数,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免疫增强功能[5];还能增强环磷酰胺、应激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6]。无花果多糖体内外给药均可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7]。 3.抗疲劳、耐缺氧:小鼠灌胃无花果水提物222、667和2000mg/kg连续30天,具有抗疲劳、耐缺氧的作用[8]。无花果水提液0.22、0.67、 4.抗突变:在50~200mg/ml的浓度范围内无花果水提液能降低环磷酰胺诱发的外周淋巴的微核率[10]。 5.镇痛:无花果提取液50mg/kg 给荷瘤小鼠灌胃(热板法)及25mg/ kg给正常小鼠灌胃(扭体法)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脑内卵磷酯酶水平所致[11]。 6.对类脂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无花果乳汁腹腔注射能显著增强大鼠肝类脂过氧化反应;乳汁的孵化混合物在肝类脂自动氧化反应中有剂量依赖性[12]。 7.轻泻作用:在便秘时,可用作食物性轻泻剂[11]。 8.其他:无花果石油醚、乙醚提取物对猫、犬、兔均有降压作用,呼吸略呈兴奋;对猫瞬膜无神经节阻断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能属于末梢性的[13]。 |
|
【临床试验】 |
1.尖锐湿疣:取鲜无花果乳汁液涂擦疣体及基底部(尽量避免与正常皮肤触及),兼苦参汤坐浴。涂擦后5min即见疣体充血水肿,伴轻微疼痛及瘙痒,应用中药熏洗后,症状减轻,不遗留疤痕。结果:21例尖锐湿疣,4d治愈5例,5d治愈7例,6d治愈8例,7d治愈1例[1]。 2.痔疮:无花果7粒,加蜂蜜适量,用文火蒸,取出即可食用,7d为1疗程。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2]。 3.小儿腹泻:柞树皮 4.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组采用胃肠舒汤剂(党参、干姜、炒白芍、无花果等),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三九胃泰冲剂,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服2~5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 |
|
【药性】 | 味甘,性凉。归肺、胃、大肠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泄泻、痢疾,痈肿,癣疾。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1.疮肿疼痛:鲜无花果捣烂加热,涂布上敷患处。(《安徽中草药》) 2.脚气(癣):成熟无花果汁局部涂擦。(《青岛中草药手册》) 3.筋骨疼痛:无花果(或根) 4.食管癌:鲜无花果 5.胃癌、肠癌:每日餐后生食5枚鲜无花果;或干果 6.膀胱癌:无花果 7.咽痛:无花果7个,金银花 8.肺热音嘶:无花果干果 9.干咳、久咳:无花果 10.缺乳:①无花果 11.消化不良性腹泻:炒无花果、炒山楂、炒鸡内金各 12.慢性痢疾:炒无花果 13.便秘:结鲜无花果适量,嚼食;或干果捣碎煎汤,加生蜂蜜适量,空腹时温服(11~13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14.久泻不止:无花果5~7枚。水煎服。 15.痔疮出血:无花果11~21枚。水煎服。(14~15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16.阳痿:无花果鲜果10个,猪瘦肉 |
|
【毒理学】 |
大鼠静注未成熟果实的乳汁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84(总1033). [2]张峻松,贾春晓,毛多斌,等.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无花果挥发油的香味成分.日用化学工业,2003,33(5):329. 药理作用: [1]王振斌,马海乐.无花果残渣中抗肿瘤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和抑瘤试验.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8):1443. [2]戴伟娟,仲伟法,司端运,等.无花果多糖对荷S180小鼠血清MDA、 SOD和GSH-PX的影响.济宁医学院学报,2002,25(1):20. [3]刘军,张百江.无花果提取物对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初步观察.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9):665. [4]王静,王修杰,林苹.无花果果浆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760. [5]戴伟娟,司端运,王绍红,等.无花果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059. [6]戴伟娟,司端远,辛勤,等.无花果多糖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草药,2000,31(5):355. [7]戴伟娟,司端运,仲伟法,等.无花果多糖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2,20(1):98. [8]孙冬菊,黄德苓,张兆强.无花果水提取物对小鼠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职业与健康,2007,23(13):1105. [9]张兆强,张春之,林立.无花果水提取液抗疲劳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783. [10]张兆强,韩春姬,孙东菊.无花果水提取液对环磷酰胺诱发微核的拮抗作用.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 29(3):15. [11]USDispensatory.24Ed.1947:1455. [12]李宗友.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I4(1):55. [13]辰浓尚次郎.医学中央杂志〔日),1965,206:636. 临床试验: [1]朱丽君.郭述泰.无花果合苦参汤治疗尖锐湿疣21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10(4):53. [2]张白云.蜜蒸无花果治疗痔疮30例.陕西中医.2003,23(12):1113. [3]冷雪华.周旭.柞树皮及无花果治疗小儿腹泻136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6):65. [4]王平.自拟胃肠舒汤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附:96例病例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26. 毒理学: [1]Wat t J M.Medicinal and PCISonus of southern and Eastrn Aferen.2Ed. 1962:775. [2]王肖先.痛症,1993,12(3):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