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余甘子 | |
【拼音名称】 | Yuganzi | |
【英文名称】 | Emblic Leafflower Fruit | |
【拉丁名】 | Fructus Phyllanthi Emblicae | |
【科属分类】 | 大戟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
【别名】 | 牛甘子,喉甘子,鱼木果,油甘子 | |
【来源】 | 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实。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白色。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极似羽状复叶;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长方线状或线状长圆形,长1~2cm,宽3~5mm。花簇生于叶液,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萼5~6,无花瓣;雄花花盘有6个极小的腺体,雄蕊3,合生成柱;雌花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子房半藏其中。果实肉质,圆而略带6棱,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味先酸涩而后回甜。 | |
【分布】 |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地区也有。药材产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
【采集加工】 | 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摘,晾干。 | |
【药材性状】 | 果实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淡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肉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白色,硬核样,表面略有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维管束,干后裂成6瓣。种子6颗,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 | |
【生态学】 | 生于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 | |
【化学成分】 | 本品果实含鞣质,其中有葡萄糖没食子鞣苷(glucogall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鞣料云实精(corilagin),原诃子酸(terchebin),诃黎勒酸(chebulagic acid),诃子酸(chebulinic acid),诃子次酸(chebulic acid),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3,6-digalloylglucose)[1]。 干果含粘酸(mucic acid),油柑酸(phyllemblic acid),余甘子酚(emblicol)[1];还含鞣花酸(ellagic acid),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O-galloyl-β-D-glucose),3,6-二-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3,6-di-O -galloyl-β-D-glucose),槲皮素(quercetin),3-乙基没食子酸(3-ethylgallic acid),isostrictiniin,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6-di-O-galloyl-β-D-glucose)[2]。 种子含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等[1]。 根主含羽扇豆醇(lupeol),没食子酸(gal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3]。 |
|
【药理作用】 |
1.抗动脉粥样硬化: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1]。余甘子果粉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光镜下斑块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1显著降低;主动脉内膜内皮素-1基因杂交阳性颗粒明显减少[2]。余甘子的两个可溶性鞣质成分Phy-13(beta-1-O-galloyl-3,6-(R)-hexahydroxydi- phenoyl- d-glucose)和Phy-16(1,6-di-O-galloyl-beta-d-glucose) 能够对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3]。 2.抑菌:余甘子干燥果实提取物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菌作用[4]。超临界CO2萃取的余甘子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沙门氏菌、啤酒酵母、米曲霉等常见食品污染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5]。 3.抗氧化:超临界CO2萃取的余甘子精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活性优于维生素E和合成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抑制亚油酸过氧化的能力优于维生素E[6]。余甘子影响大、小鼠体内的自由基反应,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与其相关的Zn和Cu水平[7]。 4.保肝:余甘子水提醇沉物能降低D-半乳糖胺、扑热息痛、硫代乙酰胺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丙二醛(MDA)含量和肝脏系数,提高血清SOD活性及促进肝糖元合成,并可改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8,9]。余甘子还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10]。 5.抗突变、抗肿瘤:余甘子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和丝裂霉素诱发的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对S-180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1]。 6.其他:余甘子含丰富的维生素C,有营养作用[4]。余甘子能降低大鼠棉球肉芽肿周围血管充血,降低棉球肉芽肿干重,降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和一氧化氮水平[12]。余甘子果实的甲醇提取物显示出很强的抑制HIV-1的RT作用,其50%抑制浓度(IC50)值为9μg/mL[13]。余甘子能显著提高血清和组织中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MDA和脂质素含量[14]。余甘子水提取物能延长小鼠的抗缺氧时间和游泳时间;显著提高小鼠血中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和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血中乳酸、尿素氮含量[15]。余甘子可调节运动大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脂肪分解,提高大鼠血液游离脂肪酸(FFA)、骨骼肌FFA的含量,节省了糖原的消耗[16]。
|
|
【临床试验】 | ||
【药性】 | 味甘、酸、涩,性凉。归肺、脾、胃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烦热口渴,高血压。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鲜品取汁。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1.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维生素C缺乏症 鲜余甘子果十至三十个。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2.哮喘 余甘子二十一个,先煮猪心肺,去浮沫再加橄榄煮熟连汤吃。 3.河豚鱼中毒 余甘子生吃吞汁,并可治鱼骨哽喉。(2~3方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4.高血压病 余甘子鲜果5~8个。生食,日服2次。(《福建药物志》) 5.肺癌 余甘子 6.食积呕吐,腹痛,泄泻 余甘子果5~10个,或盐渍果5~8个。嚼食;或盐浸果液1汤匙,开水冲服。(《福建中草药》) |
|
【毒理学】 |
1.毒副作用 在余甘子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实验中,给予小鼠灌胃浓缩余甘子口服液16.5、33和66g/kg,观察14 天,无中毒症状出现,亦无动物死亡,无法测定LD50,测得小鼠对余甘子口服液一次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66g/kg,按体重计算,其相当于临床推荐用量的198 倍。长期毒性试验采用大鼠灌胃余甘子口服液,分成低、中、高(8、16、32g/kg ) 3个剂量组(按体重计算, 分别为临床用量的24、48、96 倍),每天灌胃1 次,持续2个月,动物未出现任何中毒反应及死亡,血象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和重要脏器病理检查及脏器系数均未发现异常[1]。 2.用余甘子水提物作为供试液,按改良寇氏法进行LD50 的测定[2]。通过预试验,找出最大致死量(Dm)和最小致死量(Dn)。取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 组,每组10只。由Dm开始,按1:0.85 比例用蒸馏水稀释,灌胃(ig) 给药,容量为0.3ml/10g,2次/d(间隔4h),然后连续观察7d,记录小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给药后发现部分小鼠出现尾巴变黑、蜷卧、耸毛、耳壳苍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并有死亡情况发生。结果表明:余甘子水提物的LD50为35.16±2.5g/kg,相当于成人(60kg体重) 每日口服生药剂量(8g~12g)的163~188 倍,说明余甘子口服毒性极小。
|
|
【制剂】 |
1.余甘子喉片:由余甘子、薄荷脑、冰片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836(总3642). 药理作用: [1]刘丽梅,高政,李宝文.余甘子对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66. [2]王绿娅,王大全,秦彦文,等.余甘子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及丙二醛和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9(7):253. [3]呙爱秀,黄兴国,唐湘云.余甘子中水溶性鞣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352.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229. [16]林丽.余甘子及大强度耐力训练对大鼠糖储备和脂代谢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5. 临床试验: 毒理学: [1]薛玲, 洪善祥, 曾志刚, 等. 安摩乐口服液毒性研究[J] .海峡药学, 1995, 7( 1) : 5-7. [2]陈奇主编.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1M2. 第1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