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乌蔹莓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乌蔹莓
【拼音名称】 Wulianmei  
【英文名称】 Japanese Cayratia Herb  
【拉丁名】 Cayratiae Japonicae Herba  
【科属分类】 葡萄科
【功效分类】 清热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五叶莓,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五爪龙草,母猪藤,五爪金龙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带紫红色,有纵棱;卷须二歧分叉,与叶对生。鸟趾状复叶互生;小叶5,膜质,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狭卵形,长2.58cm,宽23.5cm,先端急尖至短渐尖,有小尖头,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疏锯齿,两面脉上有短柔毛或近无毛,中间小叶较大而具较长的小叶柄,侧生小叶较小;托叶三角状,早落。聚伞花序呈伞房状,通常腋生或假腋生,具长梗,有或无毛;花小,黄绿色;花萼不明显;花瓣4,先端无小角或有极轻微小角;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盘肉质,浅杯状;子房陷于4裂的花盘内。浆果卵圆形,成熟时黑色。  
【分布】 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采集加工】 夏,秋季割取藤茎或挖出根部,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扭曲,有纵棱,多分枝,带紫红色;卷须二歧分叉,与叶对生。叶皱缩;展平后为鸟足状复叶,小叶5,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疏锯齿,两面中脉有毛茸或近无毛,中间小叶较大,有长柄,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可达4cm以上。浆果卵圆形。气微,味苦,涩。  

 
【生态学】

多生于山坡疏林边,灌丛中,荒地及村落庭院中均有生长。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有樟脑(camphor),香桧烯(sabinene),胡椒烯(copaene),β-波旁烯(β-bourbonene),别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β-榄烯(β-elemene),γ-和δ-荜澄茄烯(cadinene),δ-荜澄茄醇(δ-cadinol),檀香萜醇 santalol),48-二甲基喹啉(48-dimethyl quinoline),棕榈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辣薄荷酮(piperitone),α-松油醇(α-terpineol),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1-二十烷炔(1-eicosyne),十甲基环己硅氧烷(decamethylcylohexasiloxane),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luteolin-7-O-glucoside),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以及阿拉伯聚糖(araban),粘液质,硝酸钾和氨基酸等 [1]。还含有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硬脂酸(stearic acid),无羁萜(friedelin),无羁萜-3β-醇(friedelin-3β-ol)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2]等。果皮中含乌蔹色苷(cayratinin)即飞燕草素-3-对香豆酰槐糖苷-5-单葡萄糖苷(delphinidin-3-p-coumaroylsophor-oside-5-monoglucoside[1]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解热作用:乌蔹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1]。乌蔹莓注射液在鸡胚内对抗流行性感冒病毒A3/沪防77-56-E2及京科68-1株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人胚肾组织培养中乌蔹莓注射液对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明显抑制作用[2]。乌蔹莓挥发油对小鼠感染流感病毒A3型和细胞感染单纯疱疹病毒I型均具明显抗病毒活性[3]。体外试验,1%10%乌蔹莓注射液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致病性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乌蔹莓注射液皮下注射对由皮下注射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也有明显的降低或延缓作用[4]

2.抗炎:乌蔹莓水煎醇沉液28g/kg和乌蔹莓醇提液25g/kg灌胃,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大鼠塑料环肉芽肿与大鼠蛋清性、角叉菜胶足肿胀3种动物不同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对抗作用,对以渗出和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炎症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对去肾上腺大鼠抗蛋清、角叉菜胶足肿胀,乌蔹莓仍有一定抗炎作用,说明其抗炎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无关[5]。乌蔹莓外敷对小鼠局部化脓感染模型具有明显治疗效果[6]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分别给大鼠灌服乌蔹莓水煎醇沉液25g/kg和乌蔹莓醇提液25g/kg,连续14天,乌蔹莓醇提液能使血栓长度和血栓干重明显减少,明显降低血小板粘附率[7]。乌蔹莓能显著抑制二磷酸腺苷、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同时也明显抑制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8]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乌蔹莓能显著地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的功能,但对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有抑制趋势,而对B淋巴细胞却有增强作用,对胸腺重量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脾脏重量有轻度抑制作用,说明乌蔹莓有增强细胞免疫作用[7,9]

 

 
【临床试验】

1.治疗带状疱疹 用乌蔹莓冰片(取鲜乌蔹莓适量洗净晾干,捣汁加冰片1g溶化)治疗带状疱疹80例,结果全部治愈。局部先用茶水清洗,然后擦药,一日四次[1]

2.治疗乳痈 余穗娟[2]用内消散合外敷乌蔹莓膏治疗乳痈101例,方法为内消散(知母10g、象贝10g、花粉15g、制乳香5g、制半夏10g、白及10g、穿山甲10g、皂刺5g、银花15g)辨证加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若起病急骤伴高热者每日2剂水煎,每6h服用1次。一般2-5剂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同时外敷乌蔹莓膏(由乌蔹莓一味组成,南京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隔日更换一次,可根据肿热范围决定外敷药量,一般每次15g。结果伴高热与寒战、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者49例,经1个疗程治愈43例,2个疗程治愈6例;伴乳头破碎、乳汁不畅者38例,经1个疗程治愈21例,2个疗程治愈18例;伴乳房僵块者14例,经1个疗程治愈3例,2个疗程治愈10例,1例无效,肿块酿腐成脓,后经切开引流,换药1周后亦痊愈,无后遗症,总有效率为99%

3.治疗急性扭挫伤 采用乌蔹莓的鲜根, 用清水洗去附在根部的泥土,晾干,然后去除其中木质部,用其根皮,加少许食盐或醋后捣碎成糊状。将糊状乌蔹莓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敷于患处,用布带扎牢。7h后如患者症状尚未消除,且无较明显的过敏反应出现时,可重新用此法外敷,直到症状全部消除为止。治疗急性扭挫伤103例,结果75例外敷乌蔹莓不到7h,疼痛等症状即消失,10例需外敷本品2次计814h后诸症消除,12例患者在敷本品33次以上计48h后诸症消失。6例出现过敏反应 [3]

4.治疗第4期压疮 周晓蓉[4]用乌蔹莓及赛霉安粉用于治疗第4期压疮3例,结果使用乌蔹莓1d后创面脓性渗出物减少,至第3天创面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710d左右新鲜肉芽组织填满创面,敷以收敛生肌的赛霉安粉5d后在创缘可见到修复组织,以后逐渐向中心修复。3例在24 个月后均痊愈。

5.治疗急性腮腺炎 陈龙耀[5]用乌蔹莓煎液治疗急性腮腺炎69例,方法为以鲜乌蔹莓四两或用干全草三至五钱煎成药液,分两次服完早、晚,小孩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结果全部获愈,其中服完煎液1 剂痊愈者20例,2 剂痊愈者10例,6 剂痊愈者39例。

 

 
【药性】 苦、酸,性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与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黄疸,泻痢,咽喉肿痛,痈疮,丹毒,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浸酒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传统用法】

1.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2.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丹溪纂要》)

3.乳腺炎:鲜乌蔹莓,捣烂敷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4.臁疮: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1次,或晒研末,每药末30g,同生猪脂90g,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5.带状疱疹:乌蔹莓根,磨烧酒与雄黄,抹患处。

6.淋巴腺炎:乌蔹莓叶适量,和等量水仙花鳞茎,红糖少许,共捣烂,加温敷患处。(56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7.喉痹:马兰葡、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榨汁徐徐饮之。(《医学正传》)

8.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30g,泡酒服。(《贵州草药》)

9.肺劳咯血:乌蔹莓根912g,煎服,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9g,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毒理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282(4239).

[2]李京民,王静苹,袁立明.乌蔹莓化学成份的研究.中医药学报,1995(2):52.

药理作用:

[1]姚福玉.绞股蓝与乌蔹莓药用比较.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53.

[2]唐有元,梁秉文.中草药乌蔹莓的药理研究(初报)——乌敛莓注射液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中药通报,1982,7(2):37.

[3]罗莉,廖时萱,梁华清,.乌蔹莓挥发油成分及其抗病毒活性.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13(2):169.

[4]唐有元.中草药乌蔹莓的药理研究——Ⅱ-乌蔹莓注射液的抗菌解热作用.中药通报,1985,10(8):378.

[5]顾月芳,张海桂,沈道修.乌蔹莓抗炎作用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8,13(9):558.

[6]邓翠娥,林建荣,朱杰稳,.乌蔹莓对外科化脓性感染治疗作用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865

[7]顾月芳,张海桂.乌蔹莓对凝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中成药,1991,13(4):26.

[8]顾月芳,张海桂,沈道修.乌蔹莓凝血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1):46.

[9]沈道修.中国药理通讯,1989,6(2):8.

临床试验:

[1]胡发钰.乌蔹莓冰片治愈带状疱疹80.湖北中医杂志.1981,(3):39

[2]余穗娟.内消散合外敷乌蔹莓膏治疗乳痈10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5):60

[3]龚敏,夏俐俐. 乌蔹莓治疗急性扭挫伤.浙江中医杂志.1997,(9):423

[4]周晓蓉. 乌蔹莓及赛霉安粉用于第4期压疮的家庭治疗.护理与康复.2006,5(2):150

[5]陈龙耀. 乌蔹莓煎液治疗急性腮腺炎.新中医.197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