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牛角瓜 | |
【拼音名称】 | Niujiaogua | |
【英文名称】 | Calotropis | |
【拉丁名】 | Calotropis | |
【科属分类】 | 萝藦科 | |
【功效分类】 | 止咳平喘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别名】 | 生角瓜叶,大麻风药,羊浸树,断肠草,五狗卧花,哮喘树,牛耳树。 | |
【来源】 | 为萝藦科植物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 Dry.ex Ait.的叶。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直立灌木。幼嫩部分具灰白色浓毛,全株具乳汁。叶对生;叶柄极短;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长8~20cm。宽3.5~9 |
|
【分布】 |
产中国元江、巧家、建水、南华、昆明、马关、西双版纳等地;分布于四川、广西、广东。 |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摘,晒干。 | |
【药材性状】 | 叶多皱缩,少数破碎,完整者展平为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长8~20cm,宽3.9~9 |
|
【生态学】 | 生于低海拔向阳山坡、旷野地及海边。 |
|
【化学成分】 | 本品地上部分含有鼠李素-3-O-芸香糖苷(rhamnetin-3-O-rutinoside),鼠李素-3-O-吡喃葡萄糖糖苷(rhamnetin-3-O-glucopyranoside),醋酸蒲公英甾醇酯(acetate taraxasterol ester),异鼠李素-3-O-[2-O-β-D-吡喃葡萄半乳糖基-6-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2-O-β-D-galacto-glucopyranosyl-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 本品根中主要含强心苷元,三萜类成分[2]。强心苷元类成分包括乌斯卡定(uscharidin),乌沙苷元(uzarigenin),牛角瓜苷(calotropin),异牛角瓜苷(calactin)[2]。三萜类成分有α-香树脂醇(α-amyrenol),β-香树脂醇(β-a-yren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羽扇豆醇(lupeol)以及它们的乙酸酯(acetate)和3'-甲基丁酸酯(3'-methylbutyrate),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 cycloartanol)[2]。 |
|
【药理作用】 |
1.强心:牛角瓜苷对在体蛙心、猫心、兔心及离体猫心、豚鼠心有强心作用。腿淋巴囊注射牛角瓜总苷0.5~1 |
|
【临床试验】 | 毒蛇咬伤溃疡:蛇伤溃疡创面按常规法消毒后,用牛角瓜煎剂冲洗创面,用纱条蘸药汁敷于患处,每日1次(重症患者可2次)。共治疗32例。结果:治愈30例,2例无效,治愈率为93.7%[1]。 |
|
【药性】 | 味微苦、涩,性平,有毒。归肺经。 | |
【功效与主治】 | 祛痰定喘咳。主治咳喘痰多,百日咳。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g;或入散剂。 | |
【使用注意】 | 内服宜慎,孕妇禁服。本品的根、茎、叶、果各部的白色汁液均有大毒和强烈的刺激性,食少量能引起呕吐、腹泻,食大量则会发生严重的腹痛及肠炎,以致死亡,妊娠的人畜中毒引起流产。 | |
【传统用法】 |
1.喘咳痰多:牛角瓜叶 2.哮喘:牛角瓜叶 |
|
【毒理学】 |
牛角瓜总甙对鸽的最小致死量为2.82mg/kg[1]。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Sen S.牛角瓜中黄酮等糖苷.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1):3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325(总5644). 药理作用: [1]邓士贤,王懋德,王德成.牛角瓜苷的强心作用及其生物效价.药学学报,1962,9(11):667. [2]四川医学院药理教研组.中草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上册), 临床试验: 毒理学:[1]邓上贤,等。药学学报,1962,9(11):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