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黄藤 | |
【拼音名称】 | Huangteng | |
【英文名称】 | Common Fibraurea Stem | |
【拉丁名】 | Caulis Fibraureae | |
【科属分类】 | 防己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藤黄连、土黄连、伸筋藤、山大王、天仙藤、金锁匙、大黄藤 | |
【来源】 | 为防己科植物古山龙Arcangelisialoureiri(Pierre) Diels.的茎。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木质大藤本。根和茎的木质部均鲜黄色,甚苦。茎粗壮,常扭曲,灰棕色,具深沟状裂纹。叶柄两端明显膨大;叶片革质,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有时阔卵形,长10~25cm,宽4~11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或钝,两面均有光泽,离基3~5脉,侧脉及网脉均在背面凸起。圆锥花序生于无叶的老枝或老茎上,阔大而疏散;花单性异株,花被片8~12,自外向内渐大;雄花雄蕊3,分离,花丝肥厚;雌花具3心皮。核果长圆状椭圆形,黄色,内果皮木质。 | |
【分布】 | 产中国广东东南部、香港、海南及广西西南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有栽培。 | |
【采集加工】 | 茎全年均可采收,切片,晒干。 | |
【药材性状】 | 干燥根呈圆柱形,弯曲扭转,长15~75cm,直径0.5~2cm。外表土棕色,去栓皮后呈棕黄色,皮孔不阴显;皮部易剥落。横切面木栓层极薄,暗棕色;韧皮部发达;木质部放射状排列,多空隙,坚硬,韧皮部与本质部均鲜黄色。味汲苦,能使唾液成黄色。 干燥茎呈圆柱形,梢弯曲,粗达 |
|
【生态学】 | 生于山谷密林中或石壁上。 | |
【化学成分】 |
黄藤根中含黄藤内酯(fibralacto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伪非洲防己碱(pseudo-columbamine),黄藤素甲(fibranine),黄藤素乙(fibraminine)[1]。还含有壬烷(nonane),棕榈酸乙酯(ethyl palmitate),十一烷(undecane),癸烷(decane),2,6-二甲基辛烷(1,2-dimethyl-octane),反式十氢萘(trans-decalin)等多种挥发油成分[2]。 |
|
【药理作用】 |
抗真菌:抑菌试验表明,从藤黄连中提取的黄膝生物碱对柯氏表皮癣菌等12种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动物实验中,对白色念珠菌浅部或深部感染,均有良好疗效[1]。 |
|
【临床试验】 |
风湿性关节炎:藤黄连汤(藤黄连、百解藤、毛冬青、三叶青藤、铜钻、肿节风,随证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0例,每日1剂,早晚2次,30日为l疗程。结果:经l个疗程以上治疗后,近期治愈33例(占825%);显效3例(占75%);有效4例(占10%)[1]。 |
|
【药性】 | 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大肠、胆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解毒,利尿,通便。治饮食中毒,热郁便秘,痢疾,传染性肝炎,疮痈,赤眼,咽喉肿痛。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1. 天疱疮:黄藤15g,山东管15g。共研末,以茶油调涂患处。(《陆川本草》) 2. 疮疖、烧烫伤:用(黄藤)根、茎煎浓汁外涂。(广西本草选编》) 3. 外伤出血,痈肿:古山龙研末,外敷。(《云南中草药》) 4. 骨折:用(黄藤)根、茎适量研粉,配成20%凡士林软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将骨折复位后敷于患处,夹板固定,5~7日换药1次。(广西本草选编》) 5. 滴虫性阴道炎:古山龙30~90g,百部30~60g。水煎,坐浴或作阴道冲洗,每日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6. 传染性肝炎:黄藤30~60g,酸咪咪(大叶酸浆草)15g。煮猪骨或鸡肉服,也可蒸甜酒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
|
【毒理学】 | ||
【制剂】 |
消肿止痛酊:由大罗伞、小罗伞、黄藤、栀子、三棱、莪术、川芎、木香、沉香、五加皮、牛膝、红杜仲、防风、荆芥、白芷、薄荷脑、细辛、桂枝、徐长卿、两面针、樟脑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57(总1958). [2]张举成,郭亚力,田茂军,等.黄藤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云南化工,2006,33(1):13. 药理作用: [1]从克家.中草药,1980,11(12):558. 临床试验: [1]吴振东,刘英鸿. 壮药藤黄连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