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皂荚 | |
【拼音名称】 | Zaojia | |
【英文名称】 | Chinese Honeylocust Fruit | |
【拉丁名】 | Fructus Gleditsiae | |
【科属分类】 | 豆科 | |
【功效分类】 | 化痰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
【别名】 | 长皂夹、皂角、大皂夹、大皂角 |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乔木。刺粗壮,通常分枝,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 |
|
【分布】 | 分布于中国的四川、河北、山西等地。 | |
【采集加工】 | 采摘果实后,晒干即可。 | |
【药材性状】 | 果实呈扁长的剑鞘状而略弯曲,长15~20cm,宽2~3 |
|
【生态学】 | 性喜光而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肥沃适当湿润土壤,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及盐碱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长。皂荚的生长速度慢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属于深根性树种。需要6-8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但是其结实期可长达数百年。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 |
【化学成分】 | 本品荚果含三萜皂苷(triterpenoid saponin):皂荚苷(gledinin),其苷元为皂荚苷元(gledigenin),皂荚皂苷(gleditschiasaponin)。尚含蜡醇(ceryl alcohol),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二十九烷(nonacosane),正二十七烷(heptacosane),鞣质(tannin)[1]。 |
|
【药理作用】 |
1.抗癌:皂荚提取物0.05mg/ml~0.2mg/ml浓度组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增殖、调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促进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1]。皂荚提取物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2]。 2.抗缺氧/复氧损伤:皂荚皂苷(50、25、12.5和6.25μg/mL)可显著降低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内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释放量及丙二醛的生成,并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明皂荚皂苷具有明显的抗缺氧/复氧损伤,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3]。 3. 防治心肌缺血:皂荚皂苷25、50、100mg/kg 3个剂量组给大鼠预防性灌胃给药5天,都不同程度降低心电图标准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皂荚皂苷25、50、100mg/kg剂量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模型组大鼠。说明皂荚皂苷对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造成的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的防治作用[4]。 4.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解脲支原体:皂荚皂苷粗提物对解脲支原体有较高的抑制活性(MIC50:0.008g/L),对HIV-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0.0242 g/L)。表明皂荚皂苷对解脲支原体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对HIV-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 5.祛痰:本品可反射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属恶心性祛痰药。煎剂给麻痹猫灌胃,呼吸道分泌液较给药前明显增加[6]。 |
|
【临床试验】 | 1.呃逆:用干燥皂荚10g,放在药臼中,反复捶捣。在此过程中,患者鼻孔对准药臼,使因用力捣臼而飞扬起来的皂英粉末及其辛窜之气吸入鼻腔内,即可引起连续打喷嚏,呃逆也就会随之而立刻停止。用少许新研细的皂荚粉末直接吸入鼻腔内,亦可收到同样的效果。结果:本组共73例中,治愈71例,占97.3%;有效1例,1.4 %;无效1例,占1.4%[1]。 2.疳积: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色深褐无虫蛀之皂荚,刷净泥土,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锻5~10min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煅后放干净土地上,去除其火毒,防止炭化,研为细末,过80目筛,装瓶备用。服法:3岁以下每日1g,3~6岁每日2g,6岁以上每日3~5g,用糖(红糖、白糖均可)拌匀吞服。结果:治疗4周食欲增加36例,6周食欲增加66例,全部病例体重增加,达到健康儿正常体重标准,各种临床症状及兼症均消失,血红蛋白也有所提高,治疗后为89~130g/L,平均116.7g/L[2]。 3.骨质增生症:将皂荚浸于烧酒中备用,用时将皂荚剪碎捣烂如泥,与面粉调匀,然后贴在纱布上敷患处,根据骨质增生部位的范围大小决定用皂荚多少,如腰椎退行性改变为3~5椎者用皂荚5~7粒。用药3天更换1次,一般用药2次后局部肿痛可基本解除,可继续贴敷1次以巩固疗效。结果:188例中,痊愈123例,好转12例[3]。 4.大骨节病:用大皂荚去皮弦子丝,碾细过箩,炼蜜为3g重丸,每服3~6g,每天3次,1月为1疗程。服药1疗程后,172例患者疼痛消失,关节功能好转,其中82例关节屈伸大为好转,唯病重体弱患者关节弯曲难于复原,但坚持服药2个疗程以上,能使痛止而恢复劳动。服药根据患者体质,于3~6g之间掌握剂量(体弱者少用),儿童酌情用0.5~3g,未有不良反应[4]。 5.小儿厌食症: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无虫蛀之皂荚,刷尽泥灰、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为末瓶装用.每次1g,每日2次,用糖拌匀吞服。结果:治疗110例,痊愈86例,占78.1%;好转18例,占16.4%,无效6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5%[5]。 |
|
【药性】 | 味辛,性温。 | |
【功效与主治】 | 润肠通便,祛风散热,化痰散结。主治大便燥结,肠风下血,痢疾里急后重,瘰疬,肿毒,疮癣。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 |
|
【使用注意】 | 孕妇及体虚者禁服。 | |
【传统用法】 |
1.一切疔肿 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千金要方》) 2.一切恶疮 皂角子十五粒,冷水送下,并二三服。(《普济方》) 3.气毒结成瘰疬,肿硬如石,疼痛 皂荚子一两(烧灰),槲白皮末一两。同研令细。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4.腰脚风痛,不能履地 皂角子。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三十丸。(《千金要方》) 5.大肠风秘 皂荚子三百粒。破作两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枣大,又炒燥,又入酥,炒至焦黑为度。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枣仁汤,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渐加至百丸,以通为度。(《妇人良方》) 6.肠风下血 皂荚子、槐实各一两。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圣惠方》神效散) 7.痢疾里急后重 积壳、皂荚子等分。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普济方》) |
|
【毒理学】 |
试管和圆形滤纸预试法研究表明,皂荚乙醇提取液中含有酚类物质、皂苷、黄酮、甾体(或萜类)、糖、多糖(或苷类)和强心苷等成分。对小鼠活性测定表明,乙醇提取液在饵料中的含量为15%时,小鼠的平均食毒量为20.80g/kg,对小鼠的毒杀率为80%;饵料中皂荚样品的含量为15%和10%时,小鼠的平均食毒量分别为17.15g/kg和19.80g/kg,对小鼠的毒杀率分别为90%和100%;提取液中的化学成分基本包括了皂荚杀鼠的活性成分,且适口性较原粉为好;以家鸡为供试动物进行二次中毒试验,试验过程中无鸡的死亡现象发生[1]。皂荚有溶血作用,但高等动物一般对其吸收很少,故口服并无溶血毒性,而主要表现为局部粘膜刺激作用。但如服用量过大或胃肠粘膜损伤,则可产生溶血和其他组织细胞毒作用,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致先痉挛后麻痹,最后呼吸衰竭死亡[2]。国内曾报告因服大剂量皂角煎剂(混以老醋一杯)而中毒死亡者,服后呕吐、腹泻,继之痉挛、昏迷,终致死亡。病理检查见胃粘膜腐蚀,肠粘膜充血水肿,脑充血水肿脑、心、肺、脾、肾等脏器内红细胞呈消失现象,肝、脾有含铁血黄素吞噬之现象,说明有大量溶血[3] 。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480(总3177). 药理作用: [1]张振宇,张赤志,许汉林.皂荚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相关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端粒酶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2):93. [2]圈崎宽藏.医学中央杂志(日),1954,108:17. [3]陈声武,丁云录,宋宇,等.皂荚皂苷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6):442. [4]丁云录,王岩,赫玉芳,等.皂荚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 25(2):110. [5]赵声兰,陈朝银,董其江,等.皂荚皂苷的提取及其抗HIV,抗鹪脲支原体和抗菌作用.陕西中医,2007,28(7):923. [6]高应丰.中华医学杂志,1954,(5):331. [7]曹仁烈.中药水浸浸剂在度管内抗皮肤真菌的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8]张宏利,韩崇选,杨学军,等.皂荚化学成分及杀鼠活性初步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5,14(4):117. [9]文剑成.中华病理学杂志,1956,2(1):38. [10]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12. 临床试验: [1] 刘玺珍,刘印普.单味皂荚治疗呢逆73例报告中药材.1994, 17(6):49. [2] 王世彪,何继红.单味皂英治疗疳积.中医杂志,1995, 36(7):390. [3] 陆万仁.皂荚外敷治疗骨质增生症18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5):229. [4] 颉克勤.皂英治疗大骨节病及痹证.中医杂志,1995, 36(6):326. [5] 汪贻魁.皂英散治疗小儿厌食症110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25. [6] 尹旭君,尹浩,张德秀. 皂荚苦参液治疗滴虫性阴道炎68例.甘肃中医,1996,9(3):35. 毒理学: [1]张宏利,韩崇选,杨学军,等.皂荚化学成分及杀鼠活性初步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5,14(4):117. [2]文剑成.中华病理学杂志,1956,2(1):38. |